专业号

            坚守生态红线 发展生态经济

       积极履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社会责任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西南部,成立于1982年,1986年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0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1995年成为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中国首批10个自然保护区之一。这里生态价值巨大、地质地貌奇珍、区域地位重要、景观资源丰富,是建设生态文明,开展生态宣传、生态教育的天然平台。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遵循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的理念,创新保护与发展的神农架模式,夯实基础条件,创建管理标准,搭建保护、科研、发展、科技、管理五大平台,不断探索和总结在保护自然环境坚守生态红线、研究自然现象摸清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保护动力、开展科技投入节约自然资源的经验和教训,提升了自然保护的管理水准,为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履行宣教职能的社会责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守红色底线,建立科学保护平台

    保护是核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人民福祉,坚守生态红线不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也是坚守生态教育、科普宣传的素材库;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成立30年来,走过了静态保护、动态保护,步入科学保护,积极探索科学的保护机制和管理创新。

    1、理清保护思路,明确保护目标。一是确立保护理念,我们按照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的思路,将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作为保护区的保护方针;二是确定保护对象,以珍稀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复杂的森林类型和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原始森林和自然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三是明确保护区域,历时两年,投资100万元,对保护区所有界碑进行GPS定位和刷新,编制了《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界碑区划成果集》,确定了管理权属,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保护区总体规划,划定保护区内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的范围。

    2、科学编制规划,指导保护工作。一是编制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5—2014年)》,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进行了重新认定。二是制定了《金丝猴保护与研究工程规划(2007-2021年)》、《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规划(2006-2010年》、《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一五、十二规划》和《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06—2015年)》,并分别通过国家林业局、省科技厅、省林业厅、林区人民政府批准。

    3、整合保护力量,创新保护机制。一是整合保护、天保、公安、社区及科研等多方力量,将保护区区域内184个林班,5389个小班分成47个责任区,承包给47名巡护监测员,形成局----员五级管护网络;二是积极调动社区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以资源共管为目标,在社区聘请3名农民保护员、20名资源保护监管员和43户资源保护协管户参与资源管护;三是重点推行资源管护责任承包制,坚持责任承包、分类管护、社区共管、经济激励的原则,实行单位承包、小组承包、个人承包,森林公安民警与资源巡护监测人员双重承包的承包责任制,使资源得到管护、待遇得到提高、管理得到加强;四是制定有《森林防火预案》、《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预案》、《野生动物紧急救护预案》重大风险防控机制,及时有效应对资源安全风险。

    4、改进保护条件,提升保护水准。一是结合保护区保护对象编制科谱读物及保护区知识读本,做到人手一册,增强管护员辩识能力;二是为基层所站配备了数码相机、摄像机、GPS、望远镜、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巡护用车等管护装备,完善科学保护的装备建设。三是实施一、二、三期基本建设工程和GEF等项目,完成投资15303万元,形成固定资产30078万元;四是实施了标准化建设,新建了6个所、8个站、4个哨卡房屋,建筑总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管理所(站)新建率达到100%

    二、引进智力支持,打造基础科研平台

    科研是灵魂,是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获取宣教素材的必要手段,是反映保护水平的标志,是科学保护生物资源的基础。

    1、平台搭建日趋完整。一是建立植物学研究平台,建设珍稀植物繁育基地33亩、生物多样性永久监测样地3处、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监测样地4,建成珍稀植物保育园14个园区,建立了野生动物食物补给基地和有机茶叶基地;二是建立动物学研究平台,组建国家林业局(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基地、湖北省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建立了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小龙潭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和金丝猴人工辅助繁育基地;三是建立野外监测平台,建立了神农架林区国家大气环境背景监测站、红河、千家坪、金猴岭等野外金丝猴观测站和神农架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四是建立生物实验平台,创建神农架金丝猴保育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组培,编制神农架金丝猴疾病防治、遗传多样性、食源植物繁育开放性课题。

    2、科研队伍成长壮大。一是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外聘中科院动物所、北京林业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支撑团队,指导保护、科研管理、课题申报、基地建设,并对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举办各种类型培训,培养本土人才;二是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4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相继开展了神农架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累积为社会培养博士研究生60余人,硕士研究150余人;三是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等10余所大学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每年接待各类教学实习学生500余人。

    3、课题研究蓬勃开展。一是深入开展本底资源调查,投资900万,历时3年开展本底资源调查摸清家底,据初步统计,发现湖北省植物新记录科1个、新记录属3个、新记录种19个、植物疑似新种26个,发现湖北省脊椎动物新记录种2个,神农架地区新记录种7个,昆虫拟新种2个,外业调查全面完成,初步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编写,组织召开项目终期评估会议,安排部署了项目研究后续工作及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问题;二是开展重点物种监测,对金丝猴、兰科植物和杜鹃资源进行长期监测和专项调查,准确掌握珍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三是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繁育研究,成功培育濒危植物11种;四是开展旅游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在已开发的生态旅游景区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实时记录监测数据。五是开展病虫害防治研究,针对不同区域发生不同种类的森林病虫害,设立监测样地,开展定期监测研究;六是实施“973计划,编制神农架林区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报告,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题验收;七是启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神农架金丝猴种质资源保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915万元,实施年限5年,共设3个课题,组织16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实施,以神农架金丝猴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金丝猴的人工繁育、饲养技术、疾病防控、适宜生境和退化生境评价、遗传多样性保护管理等研究,为中国金丝猴的保护研究提供科技支撑与示范;八是启动神农架猕猴专项研究,组建猕猴研究小组,构建人工招引种群,取得了近距离接触喂养的重大突破,编制湖北省猕猴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成功申报湖北省猕猴保护研究中心。

    4、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一是近十年内在各类公开发行的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收录4篇),参与、组织科研院所研究发表论文200多篇;二是新出版《金丝猴部落》、《金丝猴日记》、《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志》等科普读物近10种;三是参与拍摄《惊情神农架》、中美合拍《大脚印》、美国迪斯尼自然《诞生于中国(神农架金丝猴)》,与央视、BBC等媒体拍摄保护与科学考察题材40余部;四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金丝猴的人工补食方法3项专利;五是促成了国家(林业局)、省金丝猴研究基地的建立,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六是建立了宣传教育基地12处,制作植物标本7247号,脊椎动物标本402号(兽类79号、鸟类203号、两栖类23号、爬行类70号、鱼类27号),无脊椎动物标本13800,以上总计20000余号。

    5、公众科普作用明显。一是打造了以科普、文博、人文为主题的官门山景区、大龙潭金丝猴科研观赏区、大鲵科研观赏区等12初科普主题园区(场所);二是将官门山建成为科普教育的集大成者,先后建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实验室和主题展览馆群,配套建设了中华蜜蜂园、中华大鲵园、蛇园、锦鸡园、鹿园、神农架珍稀植物园中的兰科、腊梅、红枫等14个专业植物园区,成为集中展示神农架生态科学价值、动植物博览、科普影视、人文民俗、地质科普景区,得到学术界认可和社会积极评价;三是举办了2007年世界植物园大会考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4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2014年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年会等国内国际会议;四是与北京林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学术研究或者实习基地,常年开展院校实习、青少年科普等生态教育活动。

    三、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精品发展平台

    发展是动力,是展示生态文明成果、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保障;保护区发展也好,人的发展也好,保护工作也好,科研工作也好,都要靠经济实力来支撑,生态经济是解决保护、科研、科普、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培育强势市场主体建设文明。一是组建神旅集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但由于体制机制不活,市场主体资格不明,发展不快,一度面临被重组的境况。2009年,自然保护区受林区党委、政府委托,牵头组建神旅集团,开发、管理、经营全区主要旅游资源;二是确立集团主导地位,经过稳健扩张,神旅集团以控股、参股等形式,掌握了保护区以外的5个景区,实现了神农架旅游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统一管理的格局,确立了神农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优势主导地位。三是推进事企分开改革,为企业的发展减缚松绑。

    2、建设生态精品景区展示文明。一是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文化3个专项规划,创建5A、生态旅游示范区品牌,重塑了神农架生态旅游区的品牌形象,创立了我们同行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二是先后投资5亿元,对景区提档升级,原始洪荒神农顶、科普探秘官门山、祭祖圣地神农坛、巴人部落天生桥、地质奇观燕天垭、高山湿地大九湖六大景区共同形成了生态神农架景区集群。

    3、助推产业市场营销宣传文明。一是打造全新的特色旅游产品,组建霞客特色旅游公司,开发22个旅游特色产品线路;二是新建天燕滑雪场并向游客开放,组建神农天堂旅游贸易公司、改制梆鼓演艺公司,启动神农书院、下谷精品酒店、新楚林宾馆、坪堑酒店建设;三是踏察下谷太和山旅游资源,启动猕猴乐园、古怪谷漂流、盐麻古道旅游项目建设;四是整合神农旅游建筑公司、大地绿化公司、天籁策划公司;五是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神农架旅游宣传促销,提升知名度、知晓度,努力改变旅游产品单一、季节不均衡的状况。

    4、带动社区共同发展接受文明。一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直接从事旅游的人员近1000人,间接从事旅游的人员达到6000多人,两者相加,占到全区人口的近十分之一;二是旅游企业本地用工率达到80%以上,每年吸纳当地居民500人参加保护与旅游,人均年增收2000元。

    5、吸引游客参与旅游传播文明。2013年,保护区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136.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9230万元,税费1333万元,实现净利润309万元,接待人数、综合收入、提供就业岗位分别是2004年的152010倍,拉动区域经济增长10亿元。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让社区群众接受生态文明,同时更大作用是吸引众多游客传播生态文明。提升了自然保护区的国内外影响,促进了保护区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所增加的经济收入,能够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展示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明等方面反哺自然保护事业。

    四、投资先进技术,搭建高效科技平台

    科技是生产力,是节约人力资源、提高数据获取效率、提供精准数据、有效宣传生态文明的有效手段,更是反映自然保护区保护水平和员工素质的直接载体。

    一是在2007年开始实施“3S”技术(即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卫星遥感技术)用于日常巡护和科学监测,并建立了保护区基础数据库,设立巡护监测主线100条、子线209条,累计达7028公里,实现日常巡护的数字化管理;二是在2010年-2013年组织开展神农架地区资源本底综合调查 由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承担的10个专题,用三年的时间分别开展调查,目前系列调查成果正在整理中,建立了神农架自然资源数字平台;三是建成森林防火卫星监控系统、保护地重点区域视频信息系统实施,实时监测森林生态系统和重点保护对象;四是建立数据入库媒资系统,搜集保护区发展历程的各类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基础数据,便于基础数据的查找、共享;五是运用4D、环幕、虚拟等科技手段,建设包含有地质馆、奇石馆、学术馆、书画馆、生物馆、科考馆、民俗馆7个主题展览馆群,打造集中、面广、内容全并能够被游客接受生态科普教育平台。

    五、推行机制改革,实现规范管理平台

    管理是基础,规范管理是保护区示范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正县级事业单位,设有4个党群工作机构,3个合署工作机构,10个行政工作机构。局下辖4个直属单位,6个管理所、2个保护站、2个资源检查站、4个派出所。为建立务实、高效、创新的运行机制,必须规范基础管理。

    1、加强自身建设。一是投入5710万元万元,兴建了自然保护区访问者中心、职工公寓住宅楼、过度房,完善了健身房、职工书屋、职工食堂等设施。二是制定了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疫源疫病监测、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社区共建、基础管理等责任目标及考核细则,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状,实行了月考核、半年评估、年终考核兑现的管理机制。三是以文化建设以及人文关怀抓手,实现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我们同行的单位核心价值观,倡导在保护与发展中共同成长进步的理念;四是关心退休职工、困难职工,常年组织节日慰问、参观保护新变化的活动,吸纳有自身条件的职工奉献余热,参与生态旅游服务工作。

    2、加快社区共建。一是出台《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能力建设实施意见》,实施了社区共建,共投入社区建设资金742万元,其中GEF项目资助82万元,帮扶社区九冲村、离子山村进行示范村建设;二是2004—2010年自筹536.4万元为社区居民改建省柴灶867户、改建省柴火炉702户、建沼气池391口、生态移民搬迁134491人,年降低资源消耗12000余立方米;三是帮扶社区居民发展生产资金28.6万元,扶持红坪镇红河村、塔坪村和木鱼镇三堆河村社区公益事业发展资金75万元;四是向林区政府汇报争取了野生动物损害农民补偿,投入资金150万元,协助下谷乡开展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扶持社区集体经济,帮扶村级办公建设,支持木鱼镇彩旗村、九湖乡青树村维修村级公路,支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乡镇、村组加强社区管理能力和森林防火能力建设。

    3、确保资源安全。一是确定以珍稀动植物资源金丝猴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6种,动物73种及栖息地和以典型的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代表的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原始森林和自然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二是依托 6个管理所、4个森林公安派出所,9个资源保护和检查站,78名巡护管理人员,构建的局-科-所-站-员五级管理体系,开展了生态资源保护工作;三是按照严格的分区管理,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职能明确,管理严格,重要动植物保护区域得到严格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与重要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得到了有效保护。

    4、健全制度体系。一是形成了涵盖保护区各方面工作的《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规则》等22项工作制度,明确部门、岗位职责;二是制定了《规范化所、站建设标准》,规范基层所站建设行为;三是形成每年年终集体修改制度的优良传统;四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查找制度缺陷,健全制度体系。

    5、申创宣教品牌。一是获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并在各景区挂牌,制定制度定时定点组织社会群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二是连续八年获评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把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与精神文明有效结合;三是成功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坚持每年深入学校、社区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四是申创5A景区规范标示标牌,有效展示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文明。

    保护区是国家生物资源的战略储备库,是维系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是衡量人类文明进程的标尺,探索科学的自然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远没有止境,神农架生物圈保护区有责任、有义务率先探索保护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以实际行动推动自然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人类的长远进步及福祉作出应有的努力。

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
京ICP备05067984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